《為復興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構成了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力量,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追求,激勵著無數華夏兒女在復興的道路上攻堅克難,努力奮斗。
踐行中國精神,要有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人生情懷。家國天下的情懷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兒女的崇高追求。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古人的公而忘私,為國為民奉獻的情懷躍然紙上?,F如今,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無數駐村書記,農業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活躍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把自己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致富專家,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獻勾勒了全面小康的雄偉畫卷。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新時代青年當擔當時代責任,把個人小我和國家民族的大我緊密相連,胸懷天下,無私奉獻,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奉獻自己年輕的力量。
踐行中國精神,要有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的堅韌毅力。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說明了做事情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向來不缺堅忍不拔者,他們用實踐鑄就了矢志不渝的中國精神。從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到修筑世界奇跡——萬里長城,古人就堅持創造一個又一個神話。如今,從在體育賽場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女排姑娘,到在科研一線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屠呦呦,再到為我們創造工程奇跡的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他們也用自己的拼搏奮斗鑄就了新時代的矢志不渝,久久為功的中國精神。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堅持不懈,矢志不渝的中國精神應該成為永遠的傳承,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踐行中國精神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重視細節養成。要有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情懷,要有敢于創新,銳意進取的闖勁,要有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的韌勁,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傳承和發展中國精神,用自己的行動不斷豐富中國精神的內涵,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